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關于2022年夏糧產量數據的公告,我國夏糧生產喜獲豐收,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為避免外部動蕩向國內糧食市場傳導,中央一號文件將穩定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放在突出位置,以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以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供應鏈包括從糧食生產、加工、儲備、進出口到消費的各環節,其整體韌性取決于參與主體間連接的韌性。我國糧食供應鏈上有上億個農戶和數萬家中小農業企業。隨著城鎮化發展與“北糧南運”產銷格局逐步形成,糧食供應鏈不斷延長,關鍵節點持續增多,面臨的氣候變化、流通不暢和貿易受阻等壓力加大,強化供應鏈成本增加。需要根據供應鏈特征,在韌性與效率之間尋求效益平衡。
首先,應走出“單一化、規模化才能高效化”的誤區。事實上,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食物體系能夠更好應對多重沖擊。傳統糧食供應鏈有著靠近生產區、供應鏈較短的優勢,而現代型供應鏈物理跨度長,地理覆蓋面廣,更容易抵御長期壓力。將整合供應鏈作為應對壓力的緩沖器,可為我國糧食供應提供多種可能。
其次,提升公共基礎設施完備度,以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融合發展。支持北方糧食主產區改良和匹配抗旱性品種、完善區域農業高效節水綜合技術體系,以應對氣候變化、提高糧食產量。在有條件地區試點建設集采購、儲存、質量控制于一體的糧食物流中心,增強互聯互通和儲存能力,建立起具有成本優勢和更高質量標準的糧食供應鏈。推動小農戶與中小型農業企業形成風險共擔的互動關系,運用數字技術開辟新的營銷渠道,增強競爭力。
最后,提高糧食供應鏈風險管理與預警能力。隨著極端天氣日益頻繁,應將糧食生產者納入農業氣候災害風險和早期預警系統中,加快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試點,提高農業參保率。可從重要性和風險性兩個維度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管理體系,審慎把握農產品進口規模、方式和布局等。有關部門還應制定糧食調運應急預案,強化部門聯動配合機制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