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美國生鮮電商Instacart估值近日再次被投資者下調。新的估值約為150億美元,比之前240億美元下降近40%。這是近4個月內,Instacart第2次被下調估值,反映出美國生鮮電商普遍面臨的困境。除了Instacart,生鮮電商DoorDash股價6個月里跌掉三分之一,Shopify也跌了50%左右。一度成為資本市場寵兒的美國生鮮電商企業為啥“卷”不動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美國,外賣、跑腿等服務迅速火了起來,多家生鮮電商在2020年迎來了一波指數級增長。作為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企業,Instacart表現十分亮眼,2020年整體訂單數增長了5倍,收入達到15億美元,吸引資本大鱷紛紛注資。
然而,隨著疫情持續,問題開始顯現。生鮮電商看似擴張迅速,但其實并不是“賺快錢”的行業。生鮮產品利潤有限,而倉儲、損耗、人工和營銷等卻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普遍都要靠“燒錢”。一旦大環境和市場預期發生變化,融資吃緊,日子就不好過了。
當前,美國經濟增長放緩、通脹飆升、利率上升,疫情也呈現常態化趨勢,生鮮電商發展的大環境和市場預期發生了變化。一旦靠“燒錢”維系的擴張模式無法繼續,生鮮電商就將面臨業務收縮、品類調整甚至是關閉部分銷售渠道等問題。
生鮮行業一直被業界稱為電商的藍海,但“前景好、盈利難”始終是難以擺脫的“魔咒”。疫情為美國生鮮電商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但市場激增不會成為常態。在資本退潮后,如何在常態化的運營中維持客戶黏性,降低成本,提升造血功能,是生鮮電商面臨的一道難題。
正如行業分析人士所說,生鮮電商是一門慢生意,想要盈利,就需要熬過漫長的培育期。在這個過程中,行業的分化會更加明顯。在美國,生鮮電商近年來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除了Instacart和GrubMarket等“新星”,亞馬遜、沃爾瑪等傳統大玩家也在長期布局,行業分化不可避免。
在當前大環境下,生鮮電商這門“燒錢”的生意對投資者來說已經不“香”了。對資本市場依賴性較強的“新星”們更需要打起精神,根據市場環境作出業務調整,突出優勢和特色。除了提升顧客體驗和供應鏈及配送體系等核心競爭力,克制對“燒錢”的欲望恐怕也是生鮮電商們必修的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