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這三大體系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生產體系又是當前我國經濟綠色轉型的重點工作,起著牽引性的作用。因此,各地應結合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等,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是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標,以管理和技術為手段,通過實施生產全過程污染控制,融合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原則、規律及特征的一種生產方式。
從地處桂粵湘接合部、毗鄰粵港澳大灣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3.19%的實際出發,賀州市近年來聚焦高水平建成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總目標,加快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重點在以下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推進工業綠色升級是關鍵。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命脈和根基,是支撐地方經濟快速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導力量。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必須推進工業綠色升級。賀州市堅持生態立市,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以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度融合為引領,全面推動工業綠色升級。大力引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產業、綠色項目、低碳技術,重點抓好碳酸鈣、冶金循環、電力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做大做強黃金珠寶、電子信息、大數據、生物制藥、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加快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步伐。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是必然選擇。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三農”工作的壓艙石。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應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不斷健全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持政策、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培育農業綠色發展的經營主體,著力解決好農業資源趨緊、農業面源污染、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例如,賀州市重點發展香芋全產業鏈、萬畝設施蔬菜、特色茶產業等現代農業,大力抓好規模化、優質化、品牌化生產,建設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織好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籃子”“肉籃子”,為實現農業轉型升級提供“綠色引擎”。
培育康養旅游業是新路徑。康養旅游是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支撐。發展康養旅游業,就是要深入挖掘康養旅游資源價值、豐富康養旅游產品、弘揚康養旅游文化、創新康養服務模式、完善康養旅游設施、健全康養旅游保障體系,全力培育康養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賀州市大力發展壯大生態康養旅游產業,用好“世界長壽市”“中國首個全域長壽市”等金字招牌,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擦亮黃姚古鎮國家5A級旅游景區品牌,推進姑婆山景區創建國家級休閑度假區,爭創中國溫泉之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粵港澳大灣區康養旅游首選地。進一步盤活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文化標識,讓歷史文化在與現代生產生活深度融合中“留下來”“活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