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知名汽車品牌被指短視頻廣告抄襲,掀起了關于短視頻作品著作權的討論。近年來,短視頻行業用戶和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短視頻成為全民制作、參與和分享的文化領域新現象,還衍生出多元化的商業變現模式。然而,一些問題也隨之產生。作為短視頻生產的核心要素之一——創意,至今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和保護。種種“移花接木”的抄襲手段,影響了創作者熱情,也攪亂了市場生態。
短視頻侵權之所以屢禁不止,一方面在于侵權行為界定困難,剽竊和二次創作的邊界較為模糊;另一方面在于相關法律還存在空白地帶。目前,對此類行為的懲處力度不夠,助長了抄襲者的氣焰,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提高了創作者的維權成本。而對平臺監管者而言,即便已投入大量精力,但面對浩瀚如海的短視頻作品,監管仍力有不逮。
創意來之不易,為使創意得到更好保護,當前,亟需破解作品界定難、法律維權難、監管追溯難三大難題。從一定程度上看,這關乎短視頻經濟能否持續向好發展。
具體而言,可從多角度審定評議,細化作品評判標準。可對作品的構思、素材、風格等元素加以標準化,規范內容審核細則;針對如盤點、影評等抄襲爭議的高發區,要綜合運用好重合度等評定標尺;另外,在侵權難以界定的模糊地帶,可采用普通觀眾測試法、抽象測試法等多種評判手段加以輔助判斷。
加大打擊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應不斷優化知識產權審判規則,專業、高效審理,避免案件積壓、審理周期過長;短視頻平臺須加強監管,積極通過事前審核、事后監管等方式履行主體責任;創作者也要注意保留好創作證據,包括但不限于腳本、溝通記錄等,并在作品完成后及時辦理作品登記。
協調各方積極參與,共筑短視頻良好生態。應引導和提升平臺用戶的原創保護意識,可設置維權快捷鍵方便用戶舉報申訴,充分利用好大眾監督;要發揮好影著協、音著協等協會組織的作用;短視頻運營者也應強化版權意識,自覺推行“先授權后使用”,共同為短視頻經濟長足發展構筑起社會監督、平臺監管、作者自律的良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