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非遺博覽會、各地文博會等文化產業盛會吸引了眾多關注。運用AR技術展示傳統景泰藍的精巧技藝、頭戴VR眼鏡身臨故宮三大殿……一大批國內前沿文化科技、人工智能企業秀出技術與產品,向人們展示文化產業的更多可能性。在數字化時代,文化因科技的賦能更顯活力,前沿科技與文化產業的雙向奔赴成為大勢所趨。
文化產業是當下科技創新升級的重要賽道,科技創新能夠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迭代更新提供技術支撐。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一批前沿技術,為文化產業提質升級插上了數字“翅膀”,使其更加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具備的決策輔助、數據管理等功能,能夠提高文化產業運營管理效率,加快迭代速度。
高附加值、低能耗、可持續、融合性強是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通過數字技術放大文化產業優勢,有助于塑造文化產業新業態,打造文化消費新模式。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升和信息技術變革,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體驗式、數字化的新型文化消費,這一變化使得數字賦能文化產業成為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和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
當前,文化產業數字化還存在品質內涵有待提升、新業態新模式仍需豐富、生產要素之間的融通不足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貫通文化產業鏈條,增進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作為文化產業的兩翼,文化和科技并非簡單疊加,而是有機融合、協同共生。在產業數字化過程中,需充分發揮二者優勢,釋放文化產品的特色與魅力。
深挖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創新“破圈”方式,為文化產業注入新動能。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創新文化產業,要通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故事性元素,提升原創力,將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融于文化商品中,“潤物細無聲”地展現文化特色。結合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打造出古典和現代有機融合的審美新形態,以影視、視聽類節目等為傳播載體,創新應用場景,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應用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社交、購物等日常生活方式,實現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比如,線上演播、網絡直播、沉浸式體驗等文化新業態,不僅能夠實現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為消費者和觀眾營造出沉浸式的文化感知和體驗,也能夠拓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創造出新的文化產業空間。優化信息要素,有效降低管理、交易等各類成本,能夠提高文化資源配置效率。如利用數字管理系統,經過深度分析、計算得出消費者在互聯網的文化消費行為偏好,提供多元、精準的文化供給,構建出消費者和產品生產之間的聯通渠道,推動文化供給和需求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以現代科技助力,促進文化產業鏈條的貫通聯動。科技的發展能夠強化文化產業諸多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各環節之間的協調配合,打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文化產業鏈。比如,將數據、算力等為代表的新型生產要素融于文化產品的設計、傳播推廣、投資運營、消費體驗等環節,突破時空限制,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文化產業鏈的整體協同能力。另一方面,將數字技術深度應用于產業鏈全過程,統籌安排好信息、資金、技術、物流等,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推動文化產業由量的擴張逐漸向質的提升轉變,以此促進文化產業價值鏈升級。
原標題:讓新技術成為文化生產力新增量
文章來源:http://www.ce.cn/culture/gd/202410/29/t20241029_3918469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