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業發展過熱之后又遇到所謂的“寒冬”,不過是政策、資本、產業形成了“擠泡沫”的共識。當下,創新藥賽道持續討論的資本“寒冬”,也逃不出這個“共識”。
一方面,資本的快速涌入滋生了創新藥賽道泡沫,而企業為了提升估值,盲目擴研發管線、擴產能,形成虛胖;另一方面,我國創新藥的技術水平還有待提升,過去開發的產品多集中在fast-follow、me-too產品,競爭同質化、熱門靶點扎堆等引發行業熱議。此外,由于創新藥的研發周期較長,短期內形成業績兌現的可能性較低,當市場進展低于預期時,創新藥企一級市場估值以及二級市場表現勢必出現回調。
然而,對于創新藥企頻頻討論的“寒冬”,筆者認為不必過度悲觀。
“風物長宜放眼量”。環顧海外創新藥市場發展,其也是在泡沫——洗牌——重生過程中呈現螺旋式向上發展,中國的創新藥也將如此,經過大浪淘沙后,留下來的都是真正創新、真正能創造價值的醫藥生物公司。
與此同時,作為關乎百姓健康的醫藥生物行業,應從所在的發展階段、驅動力來審視其成長空間。
從醫療衛生資源數量與健康服務的水平來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積極發展服務消費,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其中就包括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積極發展個性化就醫服務、適時優化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種類,逐步將安全、有效、財政可負擔的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等等。
從驅動力來看,科技、政策、資本是驅動醫藥生物行業創新發展的三股重要力量。
自2008年 “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以來,我國的醫藥創新研發實力已經大大提升,大批醫藥界創新人才向我國聚集、國家投入向科研集中。
2022年11月份,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新藥獲益-風險評估技術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進一步規范行業健康發展。隨著創新藥賽道初級果實被摘完,行業勢必向高水平創新方向發展。
其實,資本市場歡迎有創新價值的企業上市融資。例如,2022年6月份,《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7號——醫療器械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發布實施,進一步為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硬科技醫療器械類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我國正處于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筆者認為,面對“寒冬”,企業需要保持體力,穩住現金流、爭取活下來;保持定力,做臨床真正有價值的產品;保持活力,為企業發展開拓新格局。如此,即使是寒冬,春天也不會太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