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權威期刊《環境國際》上的研究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該研究披露科學家首次在人類血液中發現微塑料,進一步引發了微塑料對人體健康長期影響的擔憂。微塑料、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和抗生素,日益成為國際上普遍關注的新污染物。
圍繞新污染物治理,我國已經進行了提前布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對新污染物治理作出了明確安排和部署,要求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生態環境部的最新通報顯示,十幾個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新污染物治理提上日程,是污染防治攻堅戰走向深入、拓展廣度的重要表現。
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或人體健康存在較大危害,但尚未納入環境管理或現有管理措施不足。新污染物之所以“新”,一方面是相對于公眾熟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常規污染物而言,另一方面是隨著對化學物質環境和健康危害的認識不斷深入、環境監測技術不斷發展,被識別出的新污染物可能還會持續增加。
新污染物的特點決定了其治理難度。比如,新污染物危害比較嚴重、風險比較隱蔽,對器官、神經、生殖發育等方面都可能有危害,其生產和使用往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多數新污染物的短期危害不明顯,可當其危害性一旦顯現,則意味著新污染物可能已通過各種途徑進入環境。此外,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積性的新污染物,即使以低劑量排放到環境中,也可能會危害環境、生物和人體健康。
新污染物涉及行業眾多,產業鏈長,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研發較難,需要多部門跨領域協同治理。新污染物治理挑戰雖大,但我們也有了應對之策。通過對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篩查和評估,“篩”“評”出需要重點管控的新污染物,然后對重點新污染物實行全過程管控,包括對生產使用的源頭禁限、過程減排、末端治理等。加強對新污染物的治理,將更好守護生態環境健康安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環境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