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優化監管考核,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繼續提升。”這是我國政府連續三年要求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量化增速后,首次不設量化增速指標。這并非降低要求,而是在前幾年持續高基數效應下的再“明顯增長”,意味著向高質量和高效能轉變。
在前幾年宏觀政策指引和金融機構等努力下,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有所緩解。然而,由于我國經濟仍處在恢復期,加上今年以來國內有關地方疫情有所反復,一部分受疫情沖擊較嚴重的小微企業資金流動性壓力加大,迫切需要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強支農支小的普惠力度,有效提升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助力小微企業正常運轉。這是商業銀行的責任,也是自身業務轉型的理智選擇。
加大對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戶的金融支持力度,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內容。應當看到,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占比依然偏低。去年以來,銀保監會加快了信息共享機制建設,與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銀稅互動”“信易貸”,推動各地建設信用信息和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今年,我國要加快推進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推進稅務、海關、電力等單位與金融機構信息聯通,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對小微企業的覆蓋面,企業融資生態將進一步改善。這對于推進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增長都是極大的利好。
商業銀行當積極抓住契機,拓展金融科技應用,主動對接信用信息共享資源,利用小微企業在各類網絡平臺上的現金流、信用記錄、交易情況等作為評估其信用狀況的基礎,優化授信審批,打造集自動獲客、批量處理、智能風控于一體的普惠小微貸款新模式。此外,商業銀行應不斷完善支農支小的普惠貸款長效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小微貸款服務的內生動力。銀保監會和商業銀行法人機構應完善監管考核評價體系,實施分類考核督導,督促銀行分支機構落實組織架構、人員配備、績效考核、資源配置、授信盡職免責等,以提高專業化規范化金融服務水平,并加強抽查檢查,確保支農支小再貸款專款專用,嚴格執行優惠利率政策。
一些銀行把小微企業首貸戶和信用貸款增長慢,歸結于信用信息不對稱。其實,在大數據時代,充分利用大數據共享,許多難題可以迎刃而解。在某些東部省份,一些金融機構主動融入數字建設,將線上貸款搬上“銀稅互動”服務平臺等政務信息平臺,為平臺上小微企業首貸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為破解小微企業首貸難,通過設立小微專營支行、小微特色支行,創新產品,以“惠農e貸”“小微網貸”為基礎,運用電子簽名、光學字符識別等技術,讓首貸戶輕松實現線上自助申貸、非接觸放貸。針對首貸小微企業金融知識相對薄弱,當地銀行派出金融專家掛職鄉村,給小微企業和農戶補上金融知識,為首貸戶建立融資需求、政策支持和產品創新“三張表”,實施“一對一”服務,幫助小微企業提升信用管理能力,以提高首貸率。還有的銀行分支機構依靠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了解農戶貸款需求、信用狀況、經濟收入等,農戶和小微企業的信用貸和首貸可得率迅速提高。這些探索表明,只要切實肩負支農支小的使命,辦法總比困難多,普惠小微貸款及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一定會較大幅度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