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會看到一些濕地經過修復后樣貌發(fā)生明顯變化。有的被修復濕地植被豐茂、水域幽深,碎石步道在林里彎彎繞繞,圍堤形成的人工岸線外是白金色的沙灘;沒有被修復的濕地,往往呈現連片的淤泥質海灘,隨季節(jié)漲落的水域,從高處俯瞰仿佛是荒地,而這正是候鳥賴以覓食、停歇、繁殖的棲息地。
單純從游客的角度,前者無疑更受歡迎。但從候鳥的需求來看,或是從濕地保護的角度出發(fā),后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然而目前,有的地方在實施生態(tài)修復項目時,由于缺乏正確理念指導,缺乏濕地修復應有的邊界意識,在無意之中把濕地保護變成了對濕地的侵占,造成某些候鳥棲息地喪失。
保護濕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生態(tài)更美好。在此過程中,需注意把握保護與開發(fā)的平衡,堅持把保護放在首位,合理有序開發(fā)利用。建設一些必要的道路和設施是可行的,但如果過度利用,不僅難以實現保護目的,最終連利用的價值也會失去。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濕地失去了其原有功能,利用也就無從談起。將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濕地保護法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鳥類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禁止在以水鳥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地及其他重要棲息地從事捕魚、挖捕底棲生物、撿拾鳥蛋、破壞鳥巢等危及水鳥生存、繁衍的活動”。這表明,對濕地的修復一旦突破了邊界,不僅不利于濕地的保護和利用,也將是違法行為。
因此,濕地修復需要科學論證、嚴格把關,堅決杜絕不合理的修復,更不能打著修復的名義,行侵占濕地之實。只有謹記修復邊界,防止好心辦壞事,才能更好地把寶貴的濕地資源留給子孫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