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在某些短視頻平臺上不時會看到各種辣眼睛、令人作嘔的低俗短視頻。這些低俗短視頻直接污染了網絡空間和社會風氣,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應當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復制、發布含有“宣揚低俗、庸俗、媚俗內容的”不良信息。從法律法規角度說,主播創作低俗短視頻,進行低俗內容直播,不僅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而且屬于違規創作行為。
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低俗短視頻的治理力度,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法規。但短視頻低俗化現象并沒有根除,歸根結底,是因為其背后存在的利益鏈。短視頻直播平臺唯流量,為留住用戶,利用算法向用戶推送低俗內容的短視頻直播。主播為博人關注,賺取流量,獲得經濟利益,迎合平臺算法創作低俗短視頻。
短視頻直播創作既要有法律底線,也要有道德底線,低俗不能成為短視頻的流量外掛。鏟除低俗短視頻,除了加大對低俗短視頻主播和推送低俗短視頻平臺懲治外,關鍵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強化監管,掐斷低俗短視頻背后的經濟命脈,讓低俗短視頻失去流量,讓創作低俗短視頻不再是一門好生意。特別是平臺要負起主體責任,強化內容審核職責,告別唯流量價值取向的算法推薦,不再向用戶推送低俗短視頻。如發現用戶發布、傳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相關信息,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并向網信、公安等部門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