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海底撈員工跳“科目三”熱舞相關話題連上熱搜,在社交媒體的傳播下,不少網友到店要求服務員跳“科目三”,部分門店和一些服務員也因此成了網紅。但爆火的同時,一些現象也引發了爭議,比如有服務員跳舞時神情疲憊,讓人感受到“打工人的無奈和心酸”;有服務員由于過度跳舞,受傷住進了醫院;由“科目三”衍生出的男服務員與女顧客手貼手跳擦玻璃舞,引發了“過界”“擦邊”與否的討論;還有一些喜靜或帶娃的顧客認為這種舞蹈讓人不適,筆者的一位寶媽朋友就在朋友圈吐槽:帶孩子去吃海底撈,看到有服務員跳這種舞蹈,“真心尷尬,不明白為什么有人喜歡看這種低俗的舞蹈?”
年輕服務員站在用餐的顧客面前表演花手、扭腰、擺胯等魔性舞蹈動作,配合讓人上頭的動感音樂,這樣的場景天生自帶“流量密碼”,在網上走紅,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尤其是海底撈本身就善于在營銷上“花式整活”,拿捏網友和消費者心理。“科目三”在火鍋店內的走紅,本質上還是餐飲業為了吸引流量打出的一張宣傳牌。從效果上看,不少門店因此迎來了爆棚的客流量,實現了網紅效應向經濟效益的轉化。而當一家餐飲企業主動提供增值服務時,也可能帶來業內更激烈的競爭,促使行業發展。
但是,形形色色的爭議提醒我們,“科目三”舞蹈的走紅,并不完全是皆大歡喜、有利無弊的,其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有必要得到社會正視。比如,從“科目三”到擦玻璃舞,有人喜歡就有人反感。品牌可以靠“搏出位”的手段吸引新用戶,但也不得不面臨失去部分老用戶的風險。而且,網絡流行風潮來得快去得也快,即便是被“科目三”吸引而來的新用戶,也容易“喜新厭舊”,去追逐下一個新晉網紅。這又會進一步稀釋注意力效應對經濟效益的轉化率。
與此同時,類似現象也讓人不得不追問:企業管理員工的邊界在哪?消費者和服務人員之間的關系,應當受到何種價值觀的約束?那些疑似“不得不跳”,或是因為過度跳舞而造成健康受損的服務員,很難不讓人感到同情。按理說,跳舞并非服務員的本職工作,如果企業給他們帶來了過大的壓力,難免對其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服務員對于這種跳舞要求,有沒有權利說“不”?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有尊重服務員、體諒基層勞動者不易的自覺,但與此同時,也不排除有個別人“恃寵而驕”,認為自己可以任意使喚服務人員,甚至觸碰到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底線。這對消費者的素質和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企業為員工的權益兜底。消費者當然歡迎商家積極洞察消費者心態、創新營銷方式方法,但說到底,市場競爭拼的是產品和服務。短期內搏出位的創意和手段可以有,但對于品牌的實際影響和社會的長遠影響不可不察,底線和紅線更不能被突破。
原標題:“科目三”風行火鍋店 幾家歡喜幾家愁
文章來源:http://www.ce.cn/cysc/sp/info/202312/01/t20231201_3881325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