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諸多亂象禁而不止,導致種草經濟“雜草叢生”,破壞了消費生態。鏟除“雜草”,需要對“假分享,真營銷”行為進行界定。平臺應建立起更加合理的賬號質量評價體系,可嘗試引入第三方對賬號進行評價。
近年來,種草經濟蔚然成風,主打購物體驗分享的種草筆記影響了諸多消費者,各大電商平臺也跟進布局,在引導消費方面作用不容小覷。與此同時,虛假營銷、夸大其詞、詆毀競品等亂象屢禁不止,導致種草經濟“雜草叢生”,破壞了消費生態,需引起各方高度警惕,種草經濟亟待規范。
鏟除“雜草”,首先要對“假分享,真營銷”行為進行界定。在現實中,虛假種草往往有這幾種表現:以杜撰消費經歷誘導消費者購買商品,所標榜的商品質量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有一定流量的自媒體從業者為謀取利益進行虛假營銷……凡此種種,消費者往往真假難辨,坑蒙拐騙的把戲屢屢上演。種草形態花樣百出,不應把辨別真偽的義務推給消費者。平臺應采取各種措施厘清真實分享和廣告營銷的邊界,切實履行過濾和審查責任,不應對虛假營銷行為放任自流。
“點贊1元,評論2元,軟文20元”,在各大搜索引擎,類似的種草代寫代發營銷宣傳比比皆是。虛假種草之所以形成黑灰產業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平臺評價機制過于單一,僅僅以“點擊量”“評論數”“點贊數”等指標作為衡量賬號優質與否的依據。粉絲量大的賬號往往會獲得更多推薦,也會拿到更多廣告資源,一旦涉及虛假種草,危害性也會更大。因此,這種不合理的評價體系亟待打破,平臺應使用更科學的算法,加大力度推薦真正優質的內容,把分享真實度、推薦商品品質等作為重要參考指標,通過技術和人工雙重保障提高平臺鑒別能力。
科學的評價標準和體系,往往建立在獨立客觀的視角上。要想建立起讓人信服的公信力,平臺可嘗試引入高信譽度的第三方評價體系。如今,由于種草經濟已經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領域廣、門檻高、標準多,單靠平臺的力量進行甄別并不現實。平臺應與不同行業的可信第三方平臺展開深度合作,合理分類商品和服務所在領域,對種草所涉及的商品來源、商品品質、價格等作出客觀獨立的評估。第三方如果發現涉嫌虛假種草行為,要及時反饋給平臺,平臺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懲治,以形成信用評估等級,對于口碑較差的用戶進行相應處罰,嚴重者納入黑名單甚至強制退出,對虛假種草行為形成威懾。此外監管方面也應加強多層次治理,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可制定相應的規章和標準,加強行業監管和自律。
種草經濟是一種注意力經濟,對消費生態環境的影響巨大。在市場經濟中,平臺需要開放和競爭,但更要堅守商業倫理。如果能夠實現良性發展,種草經濟則可幫助消費者提高決策效率,產生規模消費效應。但如果放任種草經濟野蠻生長,不僅會導致“雜草叢生”,嚴重影響消費者體驗,最終傷害消費市場,也將被消費者摒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