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正式實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指出加強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的任務;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堅持節約優先,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必須時刻牢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糧食損失浪費多
糧食節約,是與糧食損失和浪費相對應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機構在“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全球倡議”中達成的共識,糧食損失指糧食數量的減少或質量的降低。糧食浪費,指任何離開糧食供應鏈不再被人消費的部分,主要是腐爛變質或過期。糧食浪費屬于糧食損失的范疇。通常將發生在糧食供應鏈前端的(收割和儲藏等環節)稱為糧食損失(或損耗),而發生在供應鏈后端的(主要是銷售和消費環節)稱為糧食浪費。糧食損失和浪費貫穿于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供應鏈,涉及不同主體,包括我們每一個消費者。
多年來我國一直缺乏從田間到餐桌整個糧食供應鏈損失浪費的全國性權威調研。2016—2019年間由南京財經大學牽頭,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分別對8大類糧油作物在收獲、儲藏(農戶)、加工、干燥儲存與運輸、銷售和消費環節的損失浪費在全國范圍進行了多次調研,獲取到科學的數據。
根據這一調研,2016年我國糧食品種產后各環節綜合損失率高達18.36%,如果按照當年糧食產量66043.5萬噸計算,損失浪費約1.213億噸,超過我國兩個最大糧食主產省黑龍江和河南當年的產量之和(1.201億噸)。根據測算,糧食全產業鏈至少有6個百分點的減損潛力,即可以減少損失3963萬噸,約可以滿足全國五分之一人口一年的口糧消費。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指出,基于2013—2015年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4個城市調研發現,中國餐飲業浪費率為11.7%。其中,大型餐館、游客群體、中小學生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點環節,大型聚會浪費達38%。南京財經大學牽頭的2016—2017年調研顯示,農戶一日三餐的浪費比例為2.4%,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浪費比例約為11%。
除終端消費外,南京財經大學2016—2017年調研還表明,在其他環節中,加工環節損失率為5.55%,干燥和收獲環節分別為4.39%和3.62%,農戶儲糧環節為1.86%,企業儲糧損失率則為0.35%,運輸和銷售等環節都較低,均在1%以內。
損失浪費原因復雜
糧食損失浪費涉及田間到餐桌的每個環節,引起損失浪費的原因比較復雜。通過實地調研和建模分析,收獲環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作物品種、收獲時天氣、作物成熟度、收獲認真程度、收獲方式和是否撿拾等。在干燥環節,如果是自然烘干,則主要受晾曬溫度、時間、天氣、晾曬厚度、翻料次數等影響。機械烘干主要受機械效率、糧食質量等影響。儲藏環節主要受儲藏習慣和設備技術影響。運輸環節的損失率較低,主要受包裝設備、運輸方式以及裝卸方式影響。加工環節損失的影響因素主要是設備先進性、加工程度、加工者節糧意識等。銷售環節主要受市場公共設施完善程度、儲藏設施水平、裝卸作業認真程度等影響。消費環節主要受節糧意識和低溫儲藏設施水平等影響。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告別了糧食短缺,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勤儉節約的傳統在逐漸淡化。即使在農村地區,農民的愛糧節糧意識也有所弱化。根據南京財經大學2016—2017年在全國28個省份對3490個農戶的調查,只有15.94%的農戶認為糧食收獲環節損失大,同時只有33.19%的農戶在糧食收獲后進行田間撿拾。
人多地少敲警鐘
節糧減損刻不容緩。人多地少的矛盾為我們敲響警鐘。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統計,我國耕地和可再生水資源分別占全球的8.62%和5.19%,人口則占19.14%。人口眾多、資源稀缺的國情決定了節糧減損、保護資源是我國一項長期重要任務。
本世紀以來,在政策引導、科技支撐和投入保障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八連豐”,但是糧食進一步增產面臨的難度日益增加。從單產來看,對比1990—2020年3個10年的情況,水稻單產的年均增速分別為1.40%、0.37%和0.70%,小麥分別為2.13%、2.28%和1.74%,玉米分別為1.85%、0.94%和1.42%。從耕地面積來看,在1996—2020年間我國的耕地面積維持在18.26億至20.31億畝。
2021年8月自然資源部公布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未來耕地增加的潛力較小,后備耕地面積有限。在糧食持續增產難度增加的背景下,節糧減損必須引起全社會關注。
著力促進愛糧節糧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節糧減損。2012年12月中央八項規定出臺,要求厲行勤儉節約。2013年11月《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實施。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下簡稱反食品浪費法)和《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先后實施。202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等印發了《反食品浪費工作方案》,從6個方面提出18條措施,堅決反對食品浪費。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又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強調讓奢侈浪費得到有效遏制,綠色消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
各級政府部門積極采取行動推動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取得顯著成效。
推動節糧科技發展,實行技術節糧。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于2007年啟動農戶科學儲糧工程,為農戶配置標準化儲糧裝具,2008年以來通過補貼共推廣1000萬套。每套平均儲藏糧食1.5噸至2噸,共儲糧約2000萬噸,占產量的3%左右,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110萬噸。同時,在全國建立產后服務中心,截至2021年底共建成54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種糧農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儲、加工、銷售等服務。
全國糧食行業在積極探索將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引入糧食生產經營,形成了很多典型案例。如開展“智慧糧庫”建設,積極探索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糧食儲藏中的作用。一些大型糧庫積極開展現代糧倉綠色儲糧科技工程,通過氣調儲糧、低溫和準低溫儲糧等技術,在糧食儲藏保鮮保質、蟲霉防治和減損降耗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實現了糧食儲藏損耗控制在1%以內,倉儲能耗降低20%以上,儲糧化學藥劑使用減少50%以上。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大規模應用綠色低溫儲糧技術,通過推動淺層地能、風冷、水冷等技術綜合應用,開展倉房氣密性、精準控溫、生態防蟲等技術攻關,綠色低溫儲糧體系逐步形成。
針對供應鏈環節的農產品損耗,拼多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農地云拼”模式,在短時間內匯聚大量消費者的需求,并快速傳遞給生產端,促進收獲后農產品的快速銷售,避免產生滯銷、損耗。同時,拼多多等一些進入農產品流通的互聯網企業也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冷庫、生鮮冷鏈物流體系,健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系。
加強宣傳動員,調動全社會力量。自1991年起,每年10月在全國開展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周活動,采取多種形式,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愛惜和節約糧食,至2021年已開展了31個宣傳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于2016年開始制作專題網站“國家愛糧節糧網”,宣傳糧食行業動態,普及糧食科技,促進糧食節約。
一些非政府的民間組織或人士也積極參與愛糧節糧活動。2013年一些熱心公益的民間人士提出了“光盤行動”,隨后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全社會都積極響應,使餐飲業浪費得到很大控制。
制約因素亟待破解
目前節糧減損實踐中還存在如下三方面問題。
第一,全鏈條減損體系建設不足。多年來各環節在節糧減損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各環節的協調還不夠。比如育種技術和種植、收獲環節的協調,收獲和干燥環節的協調,干燥和運輸、儲藏環節的協調,儲藏和消費環節的協調等。
第二,節糧減損推動力量不足。目前節糧減損雖然全社會都比較重視,但是相關工作主要還是由各級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一個機構推動。節糧減損涉及全社會方方面面,需要從機制設計上理順各相關機構的關系。
第三,基層落實存在困難。農民愛糧節糧意識沒有那么強烈。在農戶家庭消費中,雖然肉類等高價格的食品浪費相對較少,但是米面等主食的浪費比例還是較高,根據2017年的調研,主食浪費占農戶食物總浪費的50%,其他為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大學生食堂中剩飯剩菜現象依然較多。在餐飲行業中,親戚朋友聚餐時,依然難以做到依需點菜,不剩菜、不浪費。
從各主要環節來看,收獲環節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專業的技術服務,包括準確的氣象和災害預報服務、適時收獲的時機選擇服務、農機操作手的收獲技術、收獲后的干燥晾曬服務等;農戶儲糧環節主要是科學儲糧設施不足、儲糧技術服務不夠等;加工環節主要是過度加工,另外就是一些中小企業加工設備陳舊、效率低;運輸環節主要是物流效率較低和物流服務水平不高,導致運輸時間長;銷售環節主要是銷售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包括儲藏設施和分裝設備等。
健全全鏈條減損體系
節糧減損具有很強的外部性,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必須政府介入。在糧食生產經營中,農戶和企業是重要主體,因而也是節糧減損的中堅力量。另外,在眾多節糧減損措施中,科技節糧將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相關科研機構也需要積極承擔起責任,為節糧減損作出貢獻。
第一,從政府角度,首先要健全全鏈條節糧減損體系,綜合考慮從田間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全鏈條節糧減損涉及教育、科技、民政、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統計、國管局、糧食和儲備局等很多部門,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保證全鏈條損失最小化。需要建立節糧減損協調機制或專門機構。在頂層設計中,明確各部門責任,強化節糧減損的推動合力。同時,加快建立糧食損失與食品浪費統計監測體系和標準體系,定期開展反食品浪費工作評估和成效總結。
從政策角度,完善節糧減損相關法律和政策制度,約束相關主體行為,引導社會各界形成節糧減損的風氣。短期內,主要是地方政府要根據各地實踐,貫徹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和《糧食節約行動方案》,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在糧食主產地,可以試點統一撿拾,在收獲季節由村委會(或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立“糧食收獲小組”,組織部分勞力進行統一撿拾,政府給予一定補助,彌補其撿拾的成本。長期來看,要特別重視科技節糧的作用,積極鼓勵節糧減損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為節糧減損提供根本保障。
第二,從生產經營者角度,首先,要提高節糧減損的意識,積極引進先進適用的精量播種機,推行玉米單粒精播等技術,實行節約用種。其次,加強教育培訓,特別是對于農機人員,通過培訓學習提高農機操作水平,降低損失率。同時,積極采用干燥技術和低溫儲藏技術,減少運輸和儲備損失。另外,政府應積極引導社會服務組織提供節糧減損的技術服務,滿足生產經營者的需求。
第三,從科研機構角度,必須從供應鏈的全鏈條視角進行研發。比如,育種不能僅考慮產量或質量,也要充分考慮收獲(特別是機械收獲)的需要和加工的需求。收獲機械,要考慮分級、干燥和清糧等。加工技術要考慮儲藏和保鮮等。
第四,從消費者角度,節糧減損有時是舉手之勞,需要提高認識。實際上,節糧減損就是減少資源消耗、保護資源和環境,因而也是保護我們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