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假冒偽劣食品相比,假冒偽劣農資問題更為復雜,治理難度也更大。盡管連續多年開展農資打假行動,農資市場得到持續凈化,但滋生假冒偽劣農資的“土壤”還未能徹底鏟除。在推進農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必須進一步規范農資市場體系建設。
當前正值春耕大忙時節,既是農資產品銷售旺季,也是制售假冒偽劣農資行為的高發期。3月15日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近日多地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為春耕生產和全年農業保駕護航。鏟除滋生假冒偽劣農資的土壤,要構建高質量的農資產業體系和規范有序的農村市場體系。
總體來看,農村領域的假冒偽劣行為有兩大類問題較突出,一是假冒偽劣食品,二是假冒偽劣農資。前些年,“康帥傅”“雷碧”等假冒偽劣食品在部分農村大行其道。近年來,各地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目前狀況已得到較大改善。與假冒偽劣食品相比,假冒偽劣農資問題更為復雜,治理難度也更大。假冒偽劣農資難以僅從表面確定其真偽,加之農業生產周期長、發生事故責任認定難,農戶維權成本高、企業打假成本高。去年以來,化肥等農資價格在高位運行,容易誘發違法行為發生。
農資是農業生產的基礎,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近年來,農業生產進入高成本階段,農資對農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據測算,農資投入占糧食作物整體生產投入的28%以上,園藝作物、畜禽養殖的農資投入占比則更高。現在,農資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比如,有機肥推廣不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質量不過關的有機肥以價格優勢占據市場,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有的還會污染環境。可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安全的投入品是基礎。提高農業競爭力,要以農資打假推動形成綠色優質導向。
盡管連續多年開展農資打假行動,農資市場得到持續凈化,但滋生假冒偽劣農資的“土壤”還未能徹底鏟除。一方面,傳統風險因素猶存。農資生產經營主體多而散、小且弱,農資監管手段還不足,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另一方面,一些新動向需要警惕。農資違法手段更加隱蔽,難以有效懲處。以種子為例,“假品牌、假手續”的傳統假種子基本銷聲匿跡,市場上的假種子大多是套牌種子。這些種子甚至有品種審定證書等手續,本身質量也還算過關,但侵害了植物新品種權,影響了種業創新積極性。
要推進農資行業高質量發展。審批管理是農資產品進入市場的第一關,也是推動農資行業轉型的源頭。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近年來部分涉及種子、農藥、肥料等行政許可事項被取消或下放。雖然審批方式改革了,但其實是對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有關部門要推動農資管理由側重事前審批向強化全程監管轉變。在保障產品質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對生態綠色、優質高效的農資產品加快審批;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技術落后的農資產品,依法不予登記和續展,推動農資行業向高質量轉型升級,改變農資生產主體“散小弱”的格局,壓縮假冒偽劣農資的生存空間。
要規范農資市場體系建設。當前,農資制假售假夸大宣傳、冒充名牌洋牌、流竄作案等行為打而不絕。立足春耕,要突出城鄉接合部、農資集散地、種植養殖基地等重點區域,聚焦種子、農藥、肥料等重點品種,推動直銷直供、連鎖經營、農資電商等新模式壯大。著眼長遠,要促進大數據和物聯網在農資領域的示范應用,健全農藥、獸藥數字化監管平臺,種子、肥料審批登記信息服務平臺。完善流通,暢通農資物流和末端配送,確保供得足、可追溯。激活信用,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把信用作為各類農業項目申報的條件,讓守信者實在受益,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