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本報頭版頭條刊發長篇調研《耕地問題調查》,對如何守住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進行了深入報道,引發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關注。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盧景波說,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礎。《耕地問題調查》揭示耕地問題現狀,以及耕地保護的痛點難點,提出了開展耕地保護的思路、措施和建議,對推動下一步耕地保護工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盧景波表示,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切實端牢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力保障。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進一步加大對耕地保護、面積產量、收儲調控、應急保障的考核力度,突出重點、持續加嚴。同時,加快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進程,持續抓好《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貫徹執行,提升糧食依法治理水平。強化“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做好糧食保供穩價。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樹立優糧優價導向,提高農民種糧和地方黨政抓糧“兩個積極性”。創新完善糧食流通監管,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認為,經濟日報聚焦耕地問題推出長篇調研報道,凸顯了耕地建設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要守住數量和質量雙紅線。我國國情是人多地少水缺,耕地質量總體還不高,后備資源不足。因此,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把握守住耕地紅線、提升耕地質量的極端重要性,不斷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
郭永田說,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等耕地質量提升項目,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億畝,有力支撐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不過,對比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和糧食需求剛性增長態勢,相關工作依然不能有絲毫懈怠。下一步,要堅決守住耕地紅線,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監管機制;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進一步筑牢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報道全面、系統、深入揭示了耕地成為問題的種種表現和深層原因,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答案。正如報道指出的,圍繞耕地保護,我國已形成管控型、建設型和激勵型三類工具箱。比較而言,管控型工具箱“彈藥”越來越足,建設型工具箱正在充實完善,激勵型工具箱則是短板弱項。
葉興慶認為,解決耕地問題,應注重補齊激勵短板。一方面,要豐富和拓展對承包戶、經營者的激勵工具。承包戶看淡土地,經營者掠奪土地,核心原因是“利”字。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保護和建設耕地就會成為自覺行動。因此,除了提高種地收益,還要提高養地的收益。我國開展了耕地質量等級評定,但仍停留在點位抽測。如果能把評定落實到地塊,養地能得到補償,各方就會有積極性。另一方面,要豐富和拓展對地方政府的激勵工具。耕地保護數量大、建設任務重的地方,大多是經濟發展滯后、財政困難的地方。縱向看,應加大中央財政對其支持力度。提高高標準農田補助標準,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橫向看,加大發達地區對其支持力度。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在更大范圍內實行耕地占補平衡。
自然資源部國土勘測規劃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盧曦認為,報道對現行耕地保護政策體系梳理清晰、脈絡順暢,觀點極有針對性。特別是圍繞為何保、怎么保、保在哪等關鍵問題給出了明確答案。保護耕地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目前,全球谷物跨境貿易量每年8000多億斤,只占我國糧食需求量的一半多,大米跨境貿易量約900億斤,只有我國大米消費量的三分之一。
18億畝耕地紅線是經科學測算和反復論證得出的,是14億多中國人的生命線,這就是必須堅守耕地紅線的道理。在糧食供需緊平衡狀態下,中央出臺措施不斷保護耕地,才能確保人民衣食無憂。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政府經濟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汪彬說,報道深入調研了事關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重大問題,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指示精神的重要體現。文中用大量的事實和數據呈現問題,分析了耕地保護的緊迫性,結合調研成果和國家政策取向,同時提出操作性強的建設性意見,對落實耕地保護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汪彬表示,守住耕地紅線既是保證國家安全底線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一方面,要加強對違規破壞耕地行為加以整治,防止“非農化”“非糧化”;另一方面,要實施耕地質量提升系統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的質量與效益。從優化國土資源布局宏觀層面來看,要按照主體功能區劃分的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三類地區,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