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梅(1914—1943),又名小蠻、肖曼,化名陳云,浙江富陽人。1937年七七事變后,她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10月,她到皖南涇縣參加新四軍。1940年夏,她到蘇南敵后抗日根據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4月,孫曉梅完成護送干部北渡長江的任務,返回途中,被日本憲兵隊逮捕。面對威逼、誘降,孫曉梅寧死不屈,5月5日,于南京龍潭老虎山坳英勇就義,時年29歲。
給姨母的信(節錄)
姨母大人:
“人非木石,孰能無情”“羊跪食乳,尚識天性之恩”,何況人乎!來信讀后,心肺實有難言之痛!然時代迫使如此,萬望深諒是幸!
所言各節,全為頑固分子之謠言,現在梅等,全以舌耕糊口,何曾在軍隊服務?正因為米珠薪桂,所入不敷所出,故有要求家庭津貼之意見見諸前信;要是服務四軍,該四軍為艱苦奮斗之部隊,所有人員,決不愿向人訴苦,即使是家庭,他們亦無若何企求。由此已可證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蹤,望對外人言之,加以聲明和解釋,莫將來弄成誤會。
大江南北,充滿四軍足蹤。所謂解散四軍,原為一般投降頑固派自己心里想的事,過去十年都消滅不掉,今天談何容易?在抗戰過程中,據云,四軍力量已擴大到十二萬人。以前聽人家說,在事變初期,由贛湘等省集中時,僅數千人,現在,所謂被解散的,不過其中軍部的一部分,據當地老百姓告訴我們,他們的主力全集中在蘇北。在江南也有他們一部分,離這里很遠,我們時有所聞,在(大)江南北經常有四軍的勝利消息,在此地的民眾,非常敬佩,并稱他們為神兵。不過都與我們無涉,我們只吃我們的粉筆屑,過我們的冷板凳生活。
…………
家事無人料理,確常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梅等亦出于無奈,欲歸無力,欲助無能,惟有轉懇姨母,代為料理,并能督促煦弟(指孫承煦,孫曉梅的小弟)有以助母親一臂,來日事平之后,梅等決不忘大恩大德。母親年事日長,有望莫操勞過度,一切看破一點。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謂赤裸裸的(地)來到這世界,轉眼間又將赤手空拳的(地)回去。所不能平的,不能白白的(地)來世(上)走一遭。梅等正有鑒于斯,愿奔走他鄉,自謀而生,不愿茍安偷生,將生命輕若鴻毛。這點,望能深諒梅等之苦衷,俟后莫再煩言,阻梅等之行動,實為萬幸!
大人等幼讀四書,文墨知其一二,禮義識其大端。岳飛之能留芳千古,實其母造就大半,若當年其母不鼓歷(勵)他盡忠報國,令其為國效勞,何來今天之岳墳、岳廟,昭名千古!孟子、徐庶等,亦皆有賢母。有望母親能以古之賢母之精神來教誨子女。
國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關頭,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莫以區區兒女情,而埋沒子孫的前途。梅等雖非岳飛以及其他人可比擬,且亦無岳飛之時機、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為梅等學習,想姨母及母親亦必同情也。
“誰無父母?提幼(攜)奉(捧)負。誰無夫婦?如賓如友。誰無兄弟?如足如手。生也何恩,死也何咎?”正因為人類不應殘殺,然人已殘殺我,而我能不自衛乎?想三四年來,多少人妻離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尸骨分飛,多少人戰死沙場。想人生不免一死,不過死得其時而得所值乎!望姨母勸慰母親,一切從(長)遠著想,莫聽無稽之談,而效井底之蛙語。一手不能掩盡天下人耳目,公理最后終能得勝利。
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時代之落伍人,雖無能,亦必勉力追隨歷史之輪。如今天生活雖云清苦,愿自勉,決不做民族罪人。
所有親戚友好,望能代梅問候致安!如有機緣,當返里親候慈顏。閱報章,寧波吃緊,不知影響家鄉否?現在草紙價值若干,海口被封,銷路當大受影響,全村人民,當受凍餓之憂矣!
時交夏令,寒暖不勻,望能保養玉體,并努力加餐是幸。臨風寄意,不盡所懷。耑此敬請
金安!并頌
闔府康泰!
甥 陳云叩上
五一 燈下
此信是孫曉梅于1941年5月1日寫給姨母的。孫曉梅介紹了新四軍的情況,比如新四軍是“艱苦奮斗之部隊”,雖遭受重創,但主力仍在蘇北,并且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表現出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心。同時,孫曉梅委婉解釋了自己因在外工作而無法回家侍奉母親的原因,那就是愿“追隨歷史之輪”“不愿做時代之落伍人”,希望母親效法古代先賢,支持女兒在民族危亡之際投身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
|